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脱贫“中国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下一步怎么走?

  新闻1+1丨脱贫“中国标准”是中国标准怎样制定的? 下一步怎么走?

  4月6日,《人类减贫的脱贫中国实践白皮书》发布。白皮书介绍,样制改革开放以来,下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标准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脱贫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样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下步解决了绝对贫困,中国标准是脱贫否意味着扶贫的结束?下一步中国将做些什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进行了解读。

  40多年 7.7亿 这份成绩是样制什么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这份成绩放在世界上是非常突出,应该说是下步绝无仅有、史无前例。中国标准从规模上看,脱贫40来年,样制涉及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仅仅是按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把贫困人口减到只有3%以下,还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地方,条件再差,再艰苦的地方,只要是没有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收入没有超过贫困线,都会得到适当扶持,从而达到标准。

  脱贫的“中国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我们解决的贫困叫“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定义是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首先要吃,要穿,要有住的地方,还有义务教育,解决看病的问题。所以这是根据人的基本需求来制定的标准。收入是购买这些基本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收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是完全根据绝对贫困的定义提出的标准,并且符合中国国情。

  “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哪个最难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显然在贫困地区创收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每年比全国农村要快2.3个百分点,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下了很大力气。其他方面改善,比如住房,是通过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花了很大代价,使贫困家庭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

  为何脱贫标准在“一收入”后还有“两不愁三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如果只是划定一个收入水平,这是最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只到这一步,肯定还有些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些标准加进来以后,就确保所有人基本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这个标准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人的基本需求没有解决,其中某个方面可能还是低于贫困标准的状况;太高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首先可能财政不可承受,需要拿很多资源去扶持,可能会造成“悬崖效应”。所以这个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相对贫困人口 扶贫措施有怎样相应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任何社会要有差距,就会有相对贫困的问题。相对贫困的标准是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解决绝对贫困,这个标准非常清楚。解决相对贫困,未来可能也会有相对贫困线,但是相对贫困是一个长期现象,靠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不了的。现在主要解决什么呢?怎么能使这些刚摆脱了绝对贫困的人有更强的发展能力,能够在市场上利用各种机会来创收。我们社会上各种政策、各种制度要对他更加有利,使他能够通过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怎么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对贫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要对社会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发展能力比较低、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有一些针对性的帮扶政策,这些政策以能力提升为重点。比如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健康,还有内生动力的培养。只有能力提升以后,才有可能在社会、在市场,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发展自己,缩小差距。要缓解相对贫困,最核心的是要缩小差距。缩小差距首先是收入差距,其次是生活方面。比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