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认为,上海上海推行多年的今年将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雷声大,雨点小”,取新强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措施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昨天做客由新华社、推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垃圾解放日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分类“2017上海民生访谈”时透露,上海将考虑采用一些更刚性的上海措施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今年将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今年将采 陆月星坦言,取新强制填埋等生活垃圾的措施传统出路将越走越窄,只有源头分类减量这条路才能一直走下去。推进不过,垃圾分类减量这条路的分类确很难走,许多市民都深有感触。上海数据显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全市500万户市民家庭,约占全市六七成,可实际的垃圾分类质量却不高,导致许多先进工艺技术“哑火”,无法消化那些分类不到位的生活垃圾。 再以2014年起上海推行的绿色账户为例,虽然目前已覆盖服务了200万户居民,用“积分兑换商品”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居民主动做好垃圾分类,但陆月星坦言,仍有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 既然通过鼓励,推动垃圾分类的效果有限,是否可以尝试用立法、惩戒等刚性手段来倒逼?“我们考察了国内外先进城市推行垃圾分类的做法和经验,很少有完全依靠物质刺激来实现的,他们大多走法制化轨道,比如处罚不分类行为、对垃圾征收清运费用等。”陆月星介绍,垃圾分类工作已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立法调研的课题,通过立法把公众的意志变成法律的要求,共同规范垃圾分类行为。 在相关立法有实质性进展之前,上海今年出台颁布了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已开始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试点垃圾强制分类。 “不分类,就不收运。”陆月星表示,相关的垃圾产生单位要和收运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强制分类的责任义务。对于积极参加垃圾分类或拒不参加垃圾分类的单位,监管部门还将通过公示等手段,给予激励或曝光。 除了逐渐尝试一些刚性措施,上海在推进垃圾分类上还将以激励为主,比如,让绿色账户更“实用”。“目前有一个初步思路,如果将来要立法对垃圾征收清运费用,可以和绿色账户这样的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对冲机制。”陆月星表示,绿色账户的积分一方面可以用来兑换资源,将来或许还可以抵扣相关费用。 上海的垃圾分类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陆月星表示,绿色账户已和网络平台合作,在线可兑换的商品和服务将有更多种类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