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黄群慧:雄安新区建设应该分三个阶段

摘要:在6月6日举办的黄群慧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所长、安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负责人黄群慧表示,区建雄安新区的该分个阶定位是多重目标,既要集中疏解北京的黄群慧雄首都功能,又要绿色生态宜居,安新还要创新驱动引领、区建高端产业示范。该分个阶

黄群慧:雄安新区建设应该分三个阶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在6月6日举办的黄群慧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所长、安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负责人黄群慧表示,区建雄安新区的该分个阶定位是多重目标,既要集中疏解北京的黄群慧雄首都功能,又要绿色生态宜居,安新还要创新驱动引领、区建高端产业示范。在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时希望它能够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的构造,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多重目标的引导下,雄安新区将来会成为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产业选择、产业定位非常关键,至少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包括产业选择、空间布局、时序计划,这三个方面要精心布置和安排。”黄群慧称。

据介绍,产业选择,要以高端制造为先导培育创新生态系统,进而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导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上,要以功能组团布局主导产城融合要素,配置高效绿色智慧城市,产业布局上来看要重点强化一下开发区的优势整合,形成遍布全区、分工有效、相互支撑的产业板块。

“推进时序计划,概括一点,就是通过行政疏解首都功能基础上形成雄安新区的初速度,再进一步的着重培育市场机制形成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按一个地区产业成长动力划分。”黄群慧说。

黄慧群认为,雄安新区应该有三个阶段:一是通过行政手段疏解首都功能,这个是转移初创阶段,这个阶段伴随大量企事业单位从北京迁到雄安,雄安会获得发展的初速度,这个阶段的推动力来自于行政的推动,预计这个阶段应该在2020年能够基本实现。二是雄安产业成长逐步由行政推动转化为自我发展,转型换挡阶段,因为行政力量逐渐会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最后企业自身能力会产生,这个大概需要三年左右时间。三是靠市场化的力量自我成长的创新发展阶段。如果前两个阶段顺利,预计到2025年应该步入靠创新驱动获得加速度的时期。

在黄慧群看来,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转型初创阶段,这个阶段要关注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要大力支持雄安新区承接北京市的高端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大量的高校、科研单位、优势资源会转移过去。还要关注把大量北京、天津优势功能平台也要为雄安新区所用,像中央科技园可以在雄安设分园,包括天津自贸区可以在雄安设立雄安片区,一定要鼓励雄安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允许雄安享受所有国家级的试点政策,如果搞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必须是“中国智造2025”的试验点,包括天津、北京的政策可以列出一个政策清单逐项对标,使雄安新区也可以享受到北京、天津的政策。

“尤其关注的是,在雄安新区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初速度依靠行政力量时,也要关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避免过度行政化,包括像日本筑波科技城,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它们的经验都表明,仅仅靠行政力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宜居,可以让科技资源集中过去,但是长期来看,包括人口、城市能力,如果仅仅靠行政力量是没办法健康发展的。”黄慧群说。

由此黄慧群认为,雄安新区起步100平方公里,将来中期会到200平方公里,如果仅仅靠行政力量大规模投资、甚至上万亿投资可能还是不可持续,而且由于在转移初始阶段注重了市场规律,到后面的慢慢转型换挡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时,就很不容易实现产业动力转换。最关键的是,雄安新区的发展承担的功能比较多,仅仅是雄安新区自身发展是不够的,它还要带动整个河北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吸引的资源不仅仅是北京的,还有全球的高端要素集,所以这需要市场化机制。

黄慧群表示,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雄安新区肯定会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因为雄安新区不仅仅是承担着疏解北京首都功能,还承担着一些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重任,由于长期以来河北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北京由于自身的条件,对高端资源有虹吸效应,所以我们现在希望雄安新区起到反向的作用,雄安新区也能吸引高端资源。这种高端资源吸引过来要避免一个问题,以前北京虽然能够吸引高端资源,但是在河北北部却形成了环北京的贫困带。

“雄安新区发展要能够带动保定,以及随之而来河北经济的发展,包括像廊坊、衡水等等,要促进它们的转型升级,如果仅仅雄安新区吸引了北京的高端资源,甚至把河北的高端资源都吸引过去,而对河北周围没有贡献的话,虹吸效应以后,会围绕河北形成一个环雄安的贫困带,这种可能性也值得关注,一定要避免,我们要通过吸取环北京贫困带的教训,避免围绕雄安形成新的贫困带。”黄慧群说。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由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