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别把“谍战”那一套用到应付环保督察上

  别把“谍战”那一套用到应付环保督察上

  ■ 来论

  最近,谍战谍战电影《悬崖之上》很火。别把但在现实中,那套也有“谍战剧”在上演。用到应付

  “如有企业人员看到‘京PXXXX’这个车牌号要注意,环保这是督察中央(第五)督察组的暗访车,一定及时在企业群里通知。谍战”

  4月18日,别把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过信访举报获取这条信息。那套据《中国环境报》披露,用到应付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河南省下沉督察伊始,环保“暗访车”就被泄露了车牌,督察督察人员仿佛被装了GPS,谍战行踪都被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掌握。别把

  这不是那套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的行踪第一次被泄露。但在中央环保督察已经进行到第二轮第三批的阶段,如此“盯梢”督察组的恶劣伎俩依然未能禁绝,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环保督察下沉,是对地方环保责任落实状况的一次实地检验,相关部门和企业会感受到压力,这是很正常的。但正确的释压之道,是要把相关工作做在前,真正依法依规按照环保要求和法律,压实监管与生产各个环节的责任。

  如果平时不努力,总想着在督察环节打“歪主意”,要么试图更“精准”地弄虚作假,要么希望套近乎搞变通,这不仅是自欺欺人,也是对于环保督察本意的背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环保督察中所上演的“谍战风云”,其最大的危害,绝不止于是让某一次督察可能出现失真,或者是提高督察的成本,而更体现在,个别地方部门与违规排放企业站到“同一条战壕”,长期危害地方生态。

  环保督察不断下沉,地方的“反督察”手法也在与时俱进。这提醒,督察组也应该提高“反套路”的能力,真正练就火眼金睛。但另一方面,也更要加大对“反督察”行为的追责力度。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上述案例中,督察组前脚抵达企业,当地县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后脚就跟上来“热情”打招呼,这表明一些地方部门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督察组的“盯梢”行为,很可能意味着背后的纪律红线还不够清晰。对此,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机制继续完善,真正对任何泄露督察行踪、通风报信的行为一查到底,追究到底。

  □吴振(媒体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