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清理“僵尸”事业单位成效显著 大量编制资源被盘活

摘要:近期,僵尸有数据公布,清理通过一年对“僵尸”事业单位的事业集中清理,山东省通过“撤、单位大量并、成效转”等方式,显著撤销了384个单位,编制被盘收回事业编制近5000个。资源据记者了解,僵尸除了山东外,清理江苏、事业江西等地的单位大量清理力度也非常大,大量“僵尸”事业单位被撤销。成效

清理“僵尸”事业单位成效显著 大量编制资源被盘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一年前,显著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编制被盘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对“僵尸”事业单位进行撤并整合,如今效果凸显。

近期,有数据公布,通过一年对“僵尸”事业单位的集中清理,山东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撤销了384个单位,收回事业编制近5000个。

据记者了解,除了山东外,江苏、江西等地的清理力度也非常大,大量“僵尸”事业单位被撤销。

“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就是进行统一编制制度、统一工资制度和统一津贴制度等方面的改革。”8月31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僵尸”事业单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就是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一些协会、招待所、厅局办培训中心,其中大部分都是早期为了单一目的而设置的临时性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机构就沉淀下来了,但内部已呈现组织空壳化、职能空心化的特征,不仅难以履职尽责,还挤占了宝贵的事业编制名额。

大量编制被盘活

早在2008年,我国就曾对事业单位进行过规范和清理,当年,作为国务院确定的5个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市之一的山西省,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探索颇受外界关注。

通过两年的改革,2010年底,山西就全面完成了事业单位的清理规范,当年年底,山西共撤销1237个职能萎缩或消亡的事业单位,整合了2950个职能趋同、分散设置的事业单位,而且还“没让一个人下岗,没让一个人的利益受损”。

那么,被撤销的上千个事业单位的人员都到哪里去了?据了解,山西采取的做法是将被撤销单位的编制人员转移至差额拨款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那些被撤销的事业单位原来大部分都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

根据工资来源分类,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基本没有财政拨款,是后续需要转企的那部分机构。

此后的第二年,2011年8月,国务院要求各省对现有事业单位做了全面性的摸底,然后根据各省上报材料后决定,各省在对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的编制遵从“总量控制、只减不增”的原则下,进一步推动覆盖所有事业单位的优化、裁撤、整合“攻坚战”。

根据各省对事业单位的清理情况来看,当年被撤销、整合的主要是在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的事业单位,比如,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职责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规定从实际出发,予以整合;对职责任务萎缩或大量空闲两年以上的事业单位,进行了相应的核减编制。

同时,被撤销的事业单位还包括,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的,承担的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机构。

通过近4年的清理规范,基本解决了部分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编制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记者了解,通过清理规范,仅江苏全省的事业单位机构数就减少了1900多个,收回事业编制达4万多,其中撤并改的大多是职能任务弱化、职责相近、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此后,江苏省编办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为进一步改革夯实基础。

此后,为了深化规范和清理编制的改革,山东等地于2016年纷纷将重点瞄准“僵尸”事业单位,旨在为重新唤醒沉睡的编制资源。

竹立家表示,对于全国性的清理情况,虽然目前尚无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单单从地方的清理情况来看,效果已经非常显著。

编制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一些原来的事业单位承担的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他们自身没有丝毫“造血”能力,他们的存在一方面占用了地方的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僵尸”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无事可做却照样拿着财政工资,为此,清理“僵尸事业单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收回的编制应该何去何从?

“就目前来看,部分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着养人的情况,但是,大部分地方的工作人员确实处于人手不够的状态。为此,很多事业单位通过聘任编外人员和借调人员来缓和正式编制不足的矛盾,如今,通过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收回了大量编制,这部分编制大都被盘活再利用。”8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一边是占着编制资源不干活,一边是重点领域的事业编制不足,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重要。

据记者了解,安徽在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编制时,当地的编制部门就构筑起了“编制周转池”,希望打破“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的结构性矛盾。“编制周转池”借鉴资金周转流通的基本原理,将编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长期空编汇聚起来当作“编制存款”,然后,根据缺编单位实际状况分类施策、精准投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此之外,山东省也将大量回收的编制盘活应用于严重缺少编制的环保、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据记者了解,由于没有编制,很多优秀的人才只是临聘人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很多单位正常的工作很难开展。

简单来说,此举就是在编制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内部挖潜、实现编制有序流动,不过,调整后的事业单位,机构数和各种经费形式的编制数、机构规格都不得超过调整前,经费形式保持不变。在这一原则下,可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也可整合撤并。

“虽然说是‘整合撤并’事业单位和编制,但收回的大部分编制还是处于内部整合和流动的状态,撤销的并不多。其实,机构都取消了,相关编制理应取消。”竹立家表示,“事业编”不破,“聘用制”不立。

就目前来讲,体制内与体制外尚有差别,编制内与编制外也还存在鸿沟,而聘用制就代表着非终身制、彻底砸破过去所谓的“铁饭碗”,该制度可以淡化“官本位”的思想,从而激活事业单位行政效率。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