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东苕溪水系与良渚古城;右:水文分析提取的河网与流域。 刘建国 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5300年前中国良渚古城先民在选址筑城时如何考量水利因素?解读他们怎样因地制宜建设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多来,良渚古城遗址治水相关研究颇受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良渚 作为首个提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并研究的古城工程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领导团队长期聚焦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并持续开展研究。水利他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透露,何实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技术最新完成的现干小功研究表明,在选择最佳位置建造城址有效避开雨季洪水威胁基础上,预最良渚古城先民又通过最小干预原则实现治水功能最大化,考古兴利除弊、解读因势利导建成一套彪炳青史的良渚水利工程,促进了良渚文明的古城工程诞生和发展。 良渚先民精心挑选最佳筑城地点 刘建国介绍说,水利良渚古城遗址紧邻浙江省北部最大的何实河流东苕溪,其外围的现干小功水利工程与东苕溪关系非常密切。东苕溪虽然在良渚时期并未流经良渚古城,却是由古苕溪经过两次改道而成。 左:良渚古城附近区域的河网与流域;右: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分布图。 刘建国 供图 经过流域面积统计,东苕溪流域在良渚古城上游总面积约1483平方公里,其中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控制的区域仅52平方公里。 根据大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提取良渚古城附近局部区域的河网和流域之后研究发现,良渚古城位于东苕溪流域东南部的大雄山、大观山与北部大遮山支系杨氏山连线的分水岭上,这里地势稍高,不会出现水流聚集的情况,应该是良渚先民精心挑选的最佳筑城地点。 最佳位置的选择有效避开雨季里东苕溪上游1430多平方公里积水盆地中的洪水威胁,良渚先民又全力以赴在52平方公里的积水盆地中,建造出中国史前文明延续千年的水利工程。 他指出,近些年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开展的古环境研究表明,距今7500-5200年期间,古城周围为富含有孔虫的潮滩相沉积环境;而在距今5200年之后,有孔虫的逐渐消失意味着陆地开始形成。 研究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密切合作,通过对良渚古城外围的鲤鱼山、岗公岭、秋坞等地点进行遥感影像分析、实地调查与试掘等工作,从宏观尺度分析认为,其水利系统可能兼有防洪、运输、防御、灌溉等功能,与良渚遗址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良渚古城的出现有直接关系。 四组坝群构成古城外围水利工程主体 刘建国表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由一系列长堤和水坝组成,主要包括塘山坝群、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坝群、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坝群、秋坞-石坞-蜜蜂弄坝群等四个部分。 左:塘山坝群Conora卫星影像图;右:良渚遗址群分布图。 刘建国 供图 这四组坝群构成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主体,其中,岗公岭、鲤鱼山、狮子山、老虎岭、周家畈、秋坞六个地点的碳十四测年表明其构建年代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塘山坝群推测也基本属于相同时代,均早于良渚古城的构建年代。 他说,良渚古城外围四组坝群的建造工程量巨大,承载的降水量达到百年一遇水平,在防洪方面应该主要是阻挡诸如台风登陆时的特大暴雨对良渚聚落群的威胁。良渚聚落群周边水系与外围水利工程基本上相互连通,通过翻坝转运的方式可以将山中的矿藏、石材、竹木等资源通过水路运输到古城周围。 其中,塘山坝群连接狮子山-梧桐弄坝群,其外部以壕沟和水体阻隔来自西部和北部大遮山南坡的潜在威胁,南部有东苕溪作为屏障,东部是沼泽地带,能够构成完美的防御体系,将良渚时期的聚落群护卫其中,从而成就良渚古人繁衍生息的最佳场所。 外围水利工程与周边及城内水网连通 刘建国称,通过对良渚古城所处位置具体地貌特点的观察,可以发现良渚古城的地貌基础实为深入到平原之中的基岩残丘。古城的南、北两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西面是以瓶窑窑山为主的一组小山,只有东面是地势由西向东降低的平原。 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地势起伏,良渚先民将古城选址在平原地区中地势相对较高的低丘集中分布的区域,同时通过城墙的修建以及城内大规模的堆筑,使得良渚古城不至于面对苕溪干流所引发的严重水患。来自北侧大遮山的山洪以及生产、生活用水才是古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良渚古人依据大遮山特点,在山前地带构筑塘山水坝,并结合附近山势地形,形成不同结构的水域空间。这一方面可使处于地势低平区的良渚遗址群诸遗址免遭山洪直接威胁,另一方面,通过土墩之间水口可将水引入到东部良渚遗址群中,满足不同性质的用水需求。 左:狮子山-梧桐弄坝群Conora卫星影像图;右:岗公岭坝群与秋坞坝群Conora卫星影像图。 刘建国 供图 他总结认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与古城周边及城内水网相互连通,发挥着防洪、运输、调水、灌溉等功能,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精妙的治水智慧与超强的水利工程设计、组织、实施能力。这一水利工程的选址极为合理,建造时又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将一系列山体进行改造,填堵一些山谷出口,使用最小干预原则,达到治水功能的最大化,确保良渚遗址群的先民能够旱涝保收,粮食富余,推动社会复杂化进程,造就出延续千年的、璀璨的史前良渚文明。 “考古工作已经揭开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纱,但应该只是‘冰山一角’,未来还有很多重要的相关遗迹和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刘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