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月刊新闻通讯社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当宋代诗人李邴站在泉州港边,出圈看到海上浩浩荡荡的申遗各国商船满载货物进出港,不禁提笔写下“涨海声中万国商”——他的成功这首《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由是流传至今,让今人得以想象斯时盛况。古城 作为中国最新的泉州第56项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出圈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将不仅向中国人、更要向全世界讲述这一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申遗故事。 从官方到民间:行之有效的成功制度规约 作为泉州申遗文本的团队的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认为,古城一套适用并行之有效的泉州制度体系,是出圈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运行与发展的关键保障。10-14世纪泉州海外贸易的申遗长期繁荣,正得益于其特有的成功制度体系——以市舶司为代表的官方制度,和以海神崇拜为代表的古城民间规约。 设置于1087年的泉州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本次申遗新增的遗产点,2020年刚考古发掘出来的泉州市舶司遗址,也是中国目前所仅见的古海关遗址。 市舶司的运行,使得泉州与海外贸易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中西方交流由经贸延伸到文化、社会、宗教方方面面。泉州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的大宗货物有丝绸绢缎、瓷器、茶叶、铜铁制品等;进口货物有各色香料、胡椒、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而泉州港的繁盛最直接体现在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上,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绍兴末,泉州市舶司的岁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上下,约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近五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