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食系统是突围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也是牵发全身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2024年,而动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农食大食物观,系统行动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绿色力调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转型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双碳机遇和挑战。民以食为天,突围作为全球主要的牵发全身企业农产品和食物生产国,同时又是而动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国,中国推动农食系统实现气候转型,农食是系统行动一条必经之路。 农食系统(agrifoodsystems,绿色力调全称“农业与食物系统”)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食物系统(foodsystems),转型是指农业与食物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和要素及其交互关系的总和。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SustainableFoodSystems:ConceptandFramework》(《可持续粮食系统:概念和框架》)报告中指出,食物系统是农食系统的一部分,农食系统(Agrifoodsystems)应同时包括食物和非食物农产品。有研究人员表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更为突出,在产业发展、居民就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农食系统这一表述更契合中国国情。 农食系统不仅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GHG),而且面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较高,这使得它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均极为关键。 本年度调研,按照营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筛选了农食系统样本企业60家,覆盖了农业、食品、畜牧业、乳业、专业及辅助、渔业和其他代表性企业,共计7个小类;按企业性质划分,覆盖了52家中国企业和8家外资在华企业。 调研指标方面,按照领导力、减排力、创新力和协调力“双碳行动力模型”,细分为33个指标;其中,11个为农食系统特征指标,22个为通用指标。 从调研结果来看,农食系统双碳行动力已有多个领跑者,按百分制计算,得分60及以上的企业有8家,占全部调研样本的13.3%;得分超过80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乳业中的伊利和蒙牛。 从宏观层面看,农食系统气候转型是协调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键纽带。在经济领域,推动农食系统向低碳转型能够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升级,从而带动就业。在社会维度下,这种转型有助于稳固粮食供应根基,保障粮食安全,增进民众的健康福祉,并且打破传统的性别壁垒,有力地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农食发展的不均衡差距。生态环境方面,低碳转型能够有效遏制农食系统的碳排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未来农业绿色发展、水资源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可持续与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整理发现(如上图),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更是实现多项目标的关键基础。 绿色技术是农食系统实现气候转型的关键突破口。在农业生产环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气候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在此次调研中,近70%的农食系统企业积极关注产业链升级建设,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应用太阳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采用环保型养殖设备。例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都在其报告中披露,进一步降低了豆粕的使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前者研发应用了无供热猪舍、分布式光伏发电、低豆日粮等节能降碳技术,后者在2023年的公司饲料营养配方中将豆粕的占比降至4.3%,比2022年减少了约50万吨,并积极构建“粪污产生—收集储运—高效处理—田间施用—土壤固碳”畜禽粪污利用全链条减排固碳核算体系框架,并在多地核算现有种猪场和养殖小区环保设施的碳减排量。 相较于其他行业,农业生态系统独具特性,既可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推动排放量的增加,同时也具备成为温室气体“削减器”的潜力。那么如何在获取自然馈赠之后,以科学、合理且可持续的方式回馈自然,用技术手段激活并维系完整、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实现资源利用与系统的动态平衡? 调研发现,73.3%的企业已开始治理废水,81.7%的企业着手废弃物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中粮糖业对废水进行生化处理后按需分类循环利用,持续降低吨糖新鲜水耗,维护废水治理设施;新希望将污水转化为中水或沼液,用于大田灌溉;光明乳业提出工厂生产过程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至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持续攀升,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世界每年需将粮食产量提高约50%。然而,在农业食品领域的生产进程中,诸多环节却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例如土壤耕作活动会干扰土壤中的有机碳储存,使其分解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肥料的使用,特别是氮肥,在其生产、运输以及施用到土壤后的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氧化亚氮排放。而在畜牧业方面,牲畜肠道发酵过程如同一个天然的“沼气池”,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烷气体,牲畜粪便管理不当也会导致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本次调研的企业中,有43%的企业设立了耕地生态保护或治理措施,利用牧场内的闲置土地植树固碳,资源化利用养殖模式,并规模化退耕还草。较为显著的是,有50%的畜牧业和乳企设立了生物多样性相关战略,蒙牛在制定气候目标时就开展了碳盘查,对公司面临的气候风险和机遇进行了识别,并评估其对公司运营和财务的影响。伊利则连续多年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现代牧业也制定了《生物多样性政策》,承诺保护和恢复经营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京基智农在施工和运营中会根据项目周边的种植特点及生态环境进行绿化。 从整个产品链的角度来看,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运输、销售,食品行业的每个环节都涉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加热、制冷、包装等操作,以及长途运输中的冷藏设备运行,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调研发现,有65%的企业拥有了绿色仓储或绿色运输政策,有60%的企业在绿色包装上下了功夫,向供应商明确环保标准,实施废弃包装袋回收再利用。例如新希望乳业明确一系列绿色包装策略,包括使用可降解吸管、植物基/纸质包装、优化包装盒设计、实现原料可追溯、玻璃瓶回收再利用等,伊利还发布了《包装可持续2025目标及实施路径》。 在供应链端,48.3%的调研企业有明确的可持续采购政策和做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纳入了ESG相关要求,评估供应商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表现,完善供应商的周期性评估体系等。但仅有30%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赋能或进行相关培训,仅有15%的企业披露了核心供应商的减碳成效。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促使相关企业积极开展ESG行动,要以优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更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市场。畜牧业和乳企在本次调研总数中的占比达三分之一,这其中有85%的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而乳业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发布率达到了100%。 如何把双碳工作融入日常运营已成为企业当前一道亟待解决的必答题,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食系统因其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环节,单一环节下的排放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显著,且各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常被统计在不同行业的范畴中,这使得农食系统的碳排放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 从数据来看,调研中有35%的企业公开披露了其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总量,其中超过一半(54.5%)的企业碳排放总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上升,反映出当前农食企业在减排工作上的挑战依然严峻。而仅有5%的企业披露了相关范围3的数据,并且在企业的双碳战略规划中,针对范围3的减排目标非常粗略,没有具体的减排路径和行动规划。 在双碳治理层面,40%的调研企业明确将气候议题纳入董事会的职责范围,由董事会对公司的双碳目标及进展进行监督;45%的调研企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ESG相关委员会。 执行层面同样有所进展,65%的调研企业制定了节能降碳的制度,40%的调研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双碳规划,10%的调研企业将减碳绩效与董事会/高管人员的薪酬挂钩。在调研期间,18.3%的企业针对员工或管理层开展了关于双碳的培训。 在加强国际交流和影响力方面,农食系统应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倡议网络,发起相关活动,更好地协调不同部门的减排行动。在本次调研中,仅有8%的企业加入了双碳相关倡议网络,10%的企业牵头制定相关绿色标准,33%的企业发起或支持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公益项目。 参考资料: 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ustainableFoodSystems:ConceptandFramework,https://www.fao.org/policy-support/tools-and-publications/resources-details/en/c/1160811/ 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HowtoFeedtheWorldin2050,https://www.fao.org/fileadmin/templates/wsfs/docs/expert_paper/How_to_Feed_the_World_in_2050.pdf寻找农食系统双碳先行者
绿色技术:解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突破口
全产业链:一次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面转型
低碳转型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