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多年无微不至照顾 泉州三位媳妇书写感人至深婆媳情 三位媳妇书写感人至深婆媳情 九旬阿婆几近失明,多年贴心儿媳多年无微不至照顾—— “愿做您的无微位媳拐杖和眼睛” 出门前,徐秀英细心为婆婆整理头发。不至 核心提示 过完新年,照顾满头银发的泉州郑表已是92岁高龄。而年岁的妇书增长带来身体器官的衰退与病变,让她在十几年前,写感媳情双目只有微弱的人至视力,近乎失明。深婆不过,多年她的无微位媳生活并没有像双眼一样陷入黑暗。年近古稀的不至儿媳徐秀英,每天都为她准备可口的照顾一日三餐,搀扶她到房前屋后的泉州路上走走,跟她分享村里发生的妇书新鲜事,让她的晚年生活过得舒心舒适。 海峡网2月15日讯 (泉州晚报记者 许文龙/文 林劲峰/图) 年近古稀儿媳 照顾九旬婆婆 冬日的上午,南安省新镇新桥村一栋传统闽南古厝里,暖阳透过天井照进屋内,92岁的郑表身着喜庆的带花红色外套,双眼看着前方,安静地坐在略显斑驳的木质靠椅上。“天气这么好,我们一起到外面走走吧。”年近古稀的儿媳徐秀英俯下身贴在郑表的耳朵边,特意提高了音量说。“好,好!”郑表一边点头一边露出开心的笑容。于是,徐秀英双手用力搀扶起婆婆,帮助她慢慢地站起来,站定后休息片刻,便一起慢慢地向古厝大门走去。“前面有台阶,你下去慢一点。”即便是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宅里,每次搀扶郑表外出,徐秀英都要小心翼翼提醒前方的路况,避免她踏空或者被不经意的路坎磕绊到摔倒。 十几年前,郑表双眼开始出现问题,家人将她送到医院做手术,然而手术后恢复情况不尽如人意,她视力下降得十分厉害。即使站在她眼前,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人影,无法分辨出何人。从此之后,她的生活起居开始由儿子方永昆和儿媳徐秀英照顾。而早年方永昆时常外出打工,因此照顾她的重任多是由徐秀英担着。 “她每天早上大概9点多起床,起来之后喜欢喝茶,早餐喜欢喝稀粥或三合面,11点30分左右吃午饭,午睡一两个小时,再起床到椅子上坐着,晚上9点洗漱完就上床睡觉,时间十分规律。”对于婆婆的生活作息和饮食喜好,徐秀英早已烂熟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满足她的需求。 一直坐着也容易累,郑表喜欢到外面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因为婆婆腿脚不便却又不爱拿拐杖,加上双目几近失明,因此每次婆婆外出都需要徐秀英陪伴在侧,小心搀扶着到房前屋后走走,遇到相熟的邻居路过,便停下来聊聊村里的家长里短,日子便也一天天地过去。此时的徐秀英不仅是婆婆的拐杖,更像是她的一双眼睛,替她感知外面的世界。婆婆一个人很孤单,徐秀英会经常陪她说说话,聊一聊村里发生的琐事,尽可能地为她略显枯燥的晚年生活增加一些乐趣。 徐秀英经常搀扶婆婆到家附近走走 老人脑长脓疮 媳妇同榻照料 临近中午,徐秀英将做好的午饭端上饭桌,随后招呼丈夫和婆婆一同来吃饭。三人坐在饭桌前,徐秀英先是给婆婆盛满饭的碗中夹上一些蔬菜,看着她一口一口吞咽。当婆婆碗内的饭菜消下去了,她一边为她的碗中添上新菜,一边自己忙碌地扒着饭。由于婆婆爱吃比较容易消化的稀饭和面条,这也成了一家人餐桌上的“常客”。 1971年,21岁的徐秀英经人介绍与大她3岁的丈夫方永昆相识并喜结连理,婚后与公婆住在一起。“她们俩性格都很好,在一起生活从来没吵过架。”看着身边的母亲和妻子,方永昆不吝赞美之词。“我们在生活中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我多是默默走开,等婆婆心情平复一些,再主动过去跟她商量。”回想起与婆婆相处的48载光阴,徐秀英感慨,婚后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婆婆对她十分照顾,有时会抢着做农活或者家务。在她看来,婆媳二人之所以能相处好的法宝是“互相理解和包容”。 投桃报李。婆婆对徐秀英的好,徐秀英都铭记于心,并在此后的生活中,尽心尽力地去孝顺老人。在她与丈夫刚新婚不久,婆婆的后脑勺不知为何长了个脓疮,伤口会不断渗出脓血,整晚疼得睡不着。眼见婆婆如此痛苦,徐秀英十分心疼。为了方便照顾婆婆,她主动要求与婆婆同榻而眠,每当婆婆后脑勺有脓血流出,她便拿起干净的毛巾,轻轻地擦拭干净。“脓包肿得很大,里头还有小虫在蠕动,看得我心里发毛。”虽然徐秀英心里有些害怕,但仍然坚持照顾婆婆,同时通过民间偏方,用鸡蛋清糊在纸上,贴在婆婆的创口处,将里面蠕动的虫子吸引出来。等婆婆安稳入睡后,她才舒一口气,安心地睡上一会,天微亮便又起身为一家人准备早餐。为了让婆婆脓疮尽快痊愈,她还经常熬制绿豆粥,自制黄莲茶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饮给婆婆喝。在她悉心照料20余天后,婆婆的脓疮终于痊愈。 徐秀英细心为婆婆剪指甲 婆媳情意浓浓 孝道代代传递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徐秀英像往常一样,与婆婆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到田间劳作。期间,婆婆因为有事提前回家,不料意外由此发生。回家的必经之路上,一棵大树突然倒下,婆婆躲闪不及不幸被树砸中,头部被划开了十几厘米的伤口,鲜血瞬间浸染了她的头发,人也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你婆婆出事了,你快去看看。”路过的村民见此情景,立即一边跑向徐秀英一边大声喊道。听闻噩耗,她的心先是一惊,容不得多想便奔向事发地,与闻讯赶来的丈夫一起,将婆婆抬上车紧急送医。 “当时我妈整个头皮感觉都掀开,流了很多血,身上散发出浓浓的血腥味,闻着都有点吓人。”时隔几十年,当时的情景对方永昆而言仍历历在目,坦言看到母亲惨状连自己都害怕。“当时我也很害怕。”徐秀英说,在婆婆住院期间,她每日准备好一日三餐带到医院,让婆婆获取足够的营养,帮助她尽快地恢复。 徐秀英的一言一行,也让婆婆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并在此后的日子互相扶持,共同撑起这个家的半边天。她与婆婆之间的亲情,在村里也是有口皆碑,成为大家称道的对象。如今的徐秀英也成了别人的婆婆。“我的两个儿媳都很孝顺,跟她相处起来也十分融洽。”在丈夫方永昆看来,妻子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辈。逢年过节,两个儿媳也会争相为高龄的奶奶置办衣物。 两妯娌接力 照顾瘫痪婆婆20年 二儿媳陈茶花抱婆婆到外面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核心提示 1999年的一天,刚到花甲之年的杨秀珠突感身体不适,送医后被诊断为中风,从此腿脚变得不利索,近几年来更是长期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幸运的是,她有两个孝顺的儿媳薛爱华、陈茶花。婆婆中风后的20年里,两位儿媳在各自丈夫的帮衬下,负担起了照顾年迈婆婆的重任,轮流为她洗衣做饭,天气晴好时抱着她出门晒太阳,夜幕降临时抱着她洗澡更换衣服。婆媳三人都不善言语,却用20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着一段令人称道的婆媳情。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林劲峰/图 中风后瘫痪在床 两儿媳悉心照料 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一栋二层红色楼房里,杨秀珠背靠传统的闽南眠床,腿上盖着一条红色的毯子,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此时,前来探望的大儿媳薛爱华与刚忙完家务的二儿媳陈茶花一起来到房间。“今天天气好,我们出去外面晒晒吧。”薛爱华对杨秀珠问道。在得到老人的首肯后,二儿媳陈茶花动作娴熟地一手托住老人后背,一手抱起老人纤细的双腿,走出房门。紧随其后的薛爱华也到客厅中拿起一张粉色塑料躺椅,摆在院子中间让婆婆坐。 临近中午,又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陈茶花从厨房里端来熬好的稀粥递给坐在婆婆旁边的大嫂薛爱华。“来,张开嘴。”薛爱华拿起汤匙轻舀一勺粥,放在嘴边小心翼翼地吹凉,再送到婆婆口中。 1999年的一天,刚过60岁的杨秀珠突感身体不适,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最终诊断为中风,自此之后腿脚没办法正常下地走路。“早年她虽然行动不便,但至少还能下床走两步,不过最多也只能走到院子里。前年下床时,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自此之后便无法行走。”薛爱华说,之前儿孙辈们也给婆婆买过轮椅,但她不喜欢外出,也不喜欢坐轮椅,每天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待在房间。 杨秀珠刚中风时,丈夫还在世,但身体并不好,4年后因病撒手人寰。早年,她住在古厝里,两个儿子便轮流照顾。此后,两个儿子各自建了新房,她长期住在二儿子家。多数时候,儿子们需要外出工作,因此照顾她的重任便落在了两个儿媳身上。 大儿媳薛爱华喂婆婆杨秀珠吃饭 传承良好家风 孙辈同样孝顺 平日里,每天清晨,陈茶花起床洗漱开始煮早饭,并为婆婆洗脸、喂完早饭后,再到家附近的餐具厂上班。此时,嫂子薛爱华也从不远处的家中赶来,接过照顾婆婆的任务。到了傍晚陈茶花下班回家,薛爱华再回到自己家中。晚饭后,陈茶花再将婆婆抱到浴室中,为她洗澡擦身。婆婆长期卧床身体纤瘦,儿媳们也会到市场上挑选一些食材作成可口饭菜,让她补充更多营养。 “她很好相处,性格随和,待人友善,不会与人计较,即便我们有些事情没做好,她也会心平气和地给我们指出来,从来不会动怒发脾气。”与很多家庭紧张的婆媳关系不同,在薛爱华和陈茶花的记忆中,嫁入婆家30余年,她们从未与婆婆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她对我们视若己出,能遇到这样的婆婆,也是我们的福气。”薛爱华说。 看着晚辈成天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操心,自己哪怕是想喝口水,都需要别人搭一把手,杨秀珠的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她时常一个人闷在房间,紧锁着眉头长吁短叹,有时还会说丧气话,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不忍心婆婆如此自责,薛爱华和陈茶花时常和婆婆聊天,劝导她不要胡思乱想,只管安心静养。 虽然照顾婆婆辛苦,但两位儿媳却从未抱怨过,或者为到底谁多照顾或少照顾而计较过。“孝顺就是一辈人照顾一辈人。婆婆对我们好,孝顺她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两位儿媳笑着说。 杨秀珠的孙辈们也时常过来探望,并为她添置一些生活用品。她的眠床上摆放着的取暖器,便是孙辈们担心老人冬天怕冷而购置的。感受到孙辈们的关心,老人的脸上也多了笑意。 记者手记 孝道在无声中传承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人如果生病太久,再孝顺的子女都有厌烦抱怨的时候,严重时甚至连人影都看不到了。而作为儿媳的徐秀英、薛爱华、陈茶花,却能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地悉心照顾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婆婆。 三位儿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言辞,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婆婆浓浓的亲情。两位婆婆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爱小辈,以和为贵。 现实生活中,婆媳之间无法和谐相处是一些家庭的难题,也让不少人都疲惫不堪或是进退两难,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孩子的成长。在很多人看来,婆媳之间如果想要关系融洽,互相理解与包容必不可少,缺一方都不行。 儿媳虽是一个“外姓人”,但婆婆的关心与体谅让她们在这个家中有了归属感,而儿媳同样用一种包容与理解,与婆婆和谐相处,身体力行地孝敬家中长辈。 孝是浸润在家风中的美德,也是维系家庭情谊的纽带。两位婆婆与三位媳妇谱写出感人至深的婆媳情,而她们也用言传身教,使孝道在润物无声中传向下一代。他们的家庭成员共同感受到的不是照顾长辈带来的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许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