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登封粮储狂骗1.5亿元小麦托市资金

摘要:登封粮储狂骗1.5亿元小麦托市资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重 殷泽 河南报道

   “河南登封粮企亏库案”最近又有新情况。登封
    《华夏时报》7月18日以《河南登封粮企亏库案曝光 巨额资金疑似流入房地产》为题披露相关事件后,粮储当事方登封粮食收储有限公司(下称“登封粮储”)7月19日即向法院起诉报道失实,狂骗并索取30万元赔偿。亿元
    同一时间,小麦更多的托市知情人士却主动找到本报记者进一步举证“河南登封粮企亏库案”相关实情。
    本报记者继续深入调查发现,资金登封粮储在日常运营中存在着多处不合常理的登封疑点:5年前改制时的初始第二大股东王晓辉年仅23岁,而王晓辉正是粮储原登封市粮食局局长、现登封粮储“实际控制人” 王国顺的狂骗儿子;“王国顺系”所涉及的2亿巨额资金投资资金来路不明;登封粮储存在多桩利用虚假销售骗取国家小麦托市收购资金事件等。
    记者致电王国顺了解情况,亿元其工作中使用的小麦两个手机号码均处于通话状态,机主却拒绝表达观点。托市


初始股东障眼法?资金
    “河南登封粮企亏库案”一经本报曝光,读者和相关知情人士纷纷打电话、登封发邮件提供实情和证据。记者据此采访,最先浮出水面的是,登封粮储5年前改制时的初始股东身份。
    2004年,登封粮储完成股份制改造,相关文件显示,初始股东王晓辉出资42万元,占股28%,是仅次于登封市粮食局的第二大股东。
    根据当年登封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对登封市粮食局《关于对登封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实施方案的请示》的批复,新的登封粮储采取“国有相对控股,主要经营者入股及粮食系统内部职工自愿参股的方式组建”。
    但是,知情人士透露,王晓辉并不是“粮食系统内部职工”,一直是登封市公安局交警队普通民警。而记者查阅工商注册登记资料中王晓辉身份证号得知,当时1981年出生的王晓辉仅有23岁。
    与此同时,记者在工商注册登记资料中还发现,截至2004年4月7日登封粮储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中,出资人名称一栏里,第一行 就是“王国顺”的名字,只不过“王国顺”三字已被划去,在旁边手写上了“王晓辉”。
    更为蹊跷的是,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2004年6月1日,王晓辉又突然将其拥有的登封粮储28%的股权分别转让给了公司法人代表孙志伟和冯秋香,前者是王国顺的妹夫。
    当时,面对一系列频繁且身份特殊的股东变更进展,质疑不断。这是不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为其他目的使用的一种障眼法?本报会继续求证。


巨额投资来源不明?
    本报调查中,更多的证据指向了“王国顺系”近2亿元巨额投资资金的来源上。
    依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王国顺所控制的登封粮储以及王国顺或其直系亲属在一些项目上的投资额,保守估计高达2亿元;其中仅郑州泰基地产有限公司在郑州市长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的“江南戎居”项目投资就高达1.1亿元。
    2005年6月,王国顺的妻子、原登封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普通干部范花梅以400万元的价格买下原郑州泰基地产有限公司在郑州市大学路与陇海路交叉口26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并与原郑州泰基地产有限公司负责人约定,双方合作开发“江南戎居”项目。
    2006年2月,按照协议,范花梅将占地和报建手续所需的1500万资金一次性打入相关账户。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江南戎居”总面积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1亿元,75%为经济适用房,25%为商品房。
    参与该项目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项目只是以范花梅的名义购买,但实际负责人则是王国顺,“很多协议以及关键文件签字都是王国顺代签。”
    此外,另有知情人士透露,注册资本仅有150万元的登封粮储还先后投资建设唐庄粮库和西华分库,耗资数千万元;其中,唐庄粮库10栋标准仓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而西华分库10栋简易仓投资额在1000万到2000万元之间。
    从王国顺及其上述亲属均为国家公职人员分析,仅靠工资收入显然支撑不起动辄数千万的巨额投资。而直到目前,投资资金来源并未有可靠的说法来解释。


狂骗小麦托市资金?
    尽管采访中依然疑点重重,且迟迟未见官方表态,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中还是从可靠渠道梳理出了登封粮储资金进出的轮廓,至于该公司通过多次骗取国家小麦托市收购的资金是否直接进入了上述巨额投资项目,本报将继续关注。
    据了解,河南审计厅2008年曾专门组织审计人员对登封粮储进行调查,并出具了《审计报告》。
    参与审计的人士对记者透露,2008年登封粮储通过虚假销售、用库存陈粮和间接买国家拍卖小麦抵托市收购小麦的手段,骗取小麦托市收购资金高达1.5亿元。
    具体细节是:2008年6月,登封粮储将地方储备小麦出售给雪佳公司,共计9871吨,金额1451万元;6月11日至16日期间,登封粮储用现金分3次付给唐庄粮库职工杨巧红收购资金1432万元,杨再以雪佳公司名义于6月23日付给登封粮储。《审计报告》认为,这是虚假销售。
    同年6月,鹤壁市浚县豫王公司在郑州市粮食批发市场购买登封粮储淇雪粮库小麦2万吨,但实际上购粮款是用登封粮储收购资金支付的。过程是,登封粮储向中鹤粮库拨付收购资金,全部转入中鹤粮库职工何国海的银行账户,中鹤粮库则以还款名义转入豫王公司何国海另一账户,何国海以此支付郑州粮食批发市场3161万元。《审计报告》认为,此次交易中的粮食根本没有出库。
    与此同时,《审计报告》还披露,雪佳公司李艳芳还用登封粮储转存的小麦收购资金1353万元和100万元,分别购买了河南金豆公司新密粮库小麦9146吨、南阳向东直属库小麦675万吨等。
    河南省一家粮企负责人表示,这是典型的“转圈粮”,粮食不出库,粮库和企业勾结,进行虚假销售。
    一买一卖,粮食未动,购粮款走账,到底为了什么?上述粮企负责人直言,为骗取国家小麦托市收购资金。
    据悉,2004年,国务院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为提高粮食收储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为这些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并支付保管费、手续费等财政补贴。在此情况下,不少粮食企业竞相投资建仓收储粮食。
   “甚至在市场价格高于国家托市价格的情况下,很多收储企业为获得财政补贴也会赔钱收购。”上述粮企负责人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