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1日电 题:一把稻壳锁定古船“年龄” 生物考古揭秘“长江口二号”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年龄丁汀 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把稻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21日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 与此同时,壳锁受上海市文物局、定古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委托,船生多支来自上海知名高校的物考科学家团队也正以各种先进科技手段赋能备受瞩目的水下考古工程。 据了解,古揭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秘长科学家团队正对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壳进行碳十四测年和古植物DNA研究。据此,江口研究人员可以判断稻壳放入瓷瓶的年龄大致年代,验证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把稻“年龄”;并根据稻壳DNA大致推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壳锁窑口,推测长江口二号的定古上货港口。这是船生我国国内首次将分子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术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 看似毫不起眼的物考稻壳,究竟是如何隐藏了水下沉船的秘密?下一步又将如何破解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更多密码?故事要从半年前说起——当时,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了一批文物,包括底部有“同治年制”篆书底款的景德镇窑绿釉杯、大型青花双耳瓶等。 科研人员展示出水青花双耳瓶。(新华社发)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领衔的年轻团队受邀参加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生物考古”项目。他们在取样双耳瓶中的海底淤泥时,发现这只瓷瓶的肚里还“大有乾坤”——里面竟然藏着数十只小瓷杯,并且里面垫着大量稻壳。与此同时,团队还获得了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的其他稻壳样本。 复旦研究团队从瓷瓶中分层取样。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淤泥中蕴含丰富信息。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我们以最快速度对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的这些稻壳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发现它们所处时期比清同治年略早一点点……推测这些稻壳可能是陈年晒干的,专门用于船上物品的固定和防震。当然我们也将对船体不同地点出水稻壳进行测年,最后综合判断。”文少卿说,稻壳检测结果与瓷器底款互相印证,进一步确定了长江口二号古船是在清同治年间运行的。 从长江口二号古船上提取的稻谷样本。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复旦研究团队检测出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稻谷“年龄”。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用生物基因技术解密长江口二号“年龄”,对科学家们而言只是牛刀小试。何谓生物考古?文少卿娓娓道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古基因组学’研究人员,而生物考古正是把古基因组学和考古学结合起来。它下面还包括同位素考古、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把分子考古应用于沉船研究也很前沿。 文少卿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我们尝试利用不同学科交叉合作,研究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建造到沉没的‘全生命周期’,以期实现我国现代水下考古的新突破。”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 在文少卿眼中,长江口二号古船并不是一艘静默无言的沉船,而是信息量巨大、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其实,水下沉船里面有两套生物基因谱系——一套是‘可见的谱系’,里面包括可能存在的出水的人类骸骨、动物的骨骼等;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看不见的生物基因谱系’,主要是微生物。通过检测、分析、研究这些生物基因谱系,我们就可以获得庞大的数据库,来还原水下沉船这个‘生命体’。” 文少卿介绍说,如果能在长江口二号古船上找到老鼠等啮齿类动物的骨头,或者一些植物种子的遗存,那么就可以通过生物基因研究,分析出当时这艘船可能停靠过哪些地方。再比如,通过对船底泥沙沉积物展开微生物研究,就可以知道长江口二号古船曾在什么水域航行,从而通过它的运行轨迹“拼图”“还原”其整个航线。 “当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公众的目光往往会关注船上的文物是否精美,聚焦闪闪发光的东西,而我们科技考古工作者要去关注和发现的则是最不为人注意的那些泥垢沉积物。科研的乐趣就在于接受挑战、探索未知。我们期待,随着长江口二号古船顺利出水,通过对沉船上两套生物基因谱系分析研究,可以尽快弄清这条古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文少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