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石化154亿资产减值之谜:为私有化埋单 净利润707亿,中石资产之谜史上最高,化亿增长12.8%。减值上市第十年,为私中石化(600028.SH)交了一份看上去很美的有化2010年成绩单。 但相比老对手中石油(601587.SH)1399亿的埋单净利润、35.6%的中石资产之谜增长率,仍显单薄。化亿即使是减值中海油0883.HK,2010年净利也有544亿,为私增长率更是有化高达 84.5%。“三桶油”相较,埋单中石化增速最慢、中石资产之谜惊喜最少。化亿 不少分析人士坦言,减值至少,和此前预期相比,这不是一份让人惊喜的成绩单。 中石化到底怎么了? 答案的关键在中石化突然间大手笔计提的154亿资产减值损失。 154亿资产减值:史上第二次大洗澡 市场的失望不言而喻。年报公告后,中石化股价连续小跌两天,累计跌1.5%,短暂微弹后,又继续下探。中石油的待遇则大不一样。从公布年报第二天开始,中石油连续收获了6根阳线,累计涨3.54%。 不少分析人士也对此深感困惑。年报公布前,中石化给出的信号甚是积极。“1月份去调研,当时公司高管说每股收益可达0.9元”,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回忆,“结果却只有0.82元”。 在前述分析人士看来,中石化业绩低于预期,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受油价大涨影响,中石化2010年第四季净利大幅下滑,净利只有143.16亿,仅占全年净利的20%。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石化冷不丁大幅度计提了154.4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比去年计提的74.53亿多出了79.92亿。其中,商誉(无形资产)减值62.77亿,固定资产减值75.67亿。相比之下,中石油仅计提了44.08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有中石化的29%。 “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当成重点看待。”上海一位知名分析人士表示。 这是中石化上市十年以来,第二次大规模地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中石化第一次大规模计提发生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当年计提了166.17亿资产减值损失。同期,中石油也计提了247.65亿的史上最大规模资产减值损失。 如此大额的计提让分析师们措手不及。在2010年三季报上,中石化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有21.87亿。一切发生在年度资产减值测试后。 这样的资产减值计提对业绩的影响是实质性、不可逆转的。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的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历年年报显示,2006年以来,中石化每年都计提减值损失,累计计提479.77亿,平均每年计提96亿,而期间中石化的年平均营业利润为611.74亿,相当于平均每年计提掉中石化15.7%的营业利润,对业绩吞噬甚多。 东北证券分析师 王伟 纲也在研报中指出,154.45亿资产减值增加导致当期EPS减少约0.065元,是业绩低于预期的原因。 为5年前私有化埋单,62.77亿商誉蹊跷计提 困惑还在于,中石化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点计提如此之大的减值准备? 年报披露,中石化最大的两块减值损失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其中,62.77亿的商誉(指收购成本与所获得可辨别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减值损失主要来自石油大明、齐鲁石化和扬子石化。石油大明计提了13.61亿,齐鲁石化计提了21.68亿,扬子石化计提了27.37亿。 正是对这三家子公司商誉的计提,让分析师们连连说“看不懂”。 “计提的62.77亿商誉减值损失很奇怪,这几家被计提商誉损失的子公司是几年前买的。”北京一位分析人士的疑惑颇具代表性。 追溯这三家公司的历史,这笔关于商誉的计提其实根源于由2006年中石化发动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私有化”运动。2006年2月25日,中石化董事会通过斥资143亿现金要约收购旗下齐鲁石化、扬子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气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决议。经一番复杂流程后,中石化顺利完成收购。 其中,中石化对中原油气的收购价为30.91亿,溢价13.2%;对石油大明的收购价为27.51亿,溢价16.9%;对齐鲁石化的收购价为33.82亿,溢价24.4%;对扬子石化的收购价为48.83亿,溢价13.2%。 当时,市场对中石化的收购价格反应不一。据当时媒体报道,以上4公司小股东当时对定价多有异议,认为收购价偏低。而中石化内部则认为,若非中石油提前泄露了私有化的消息,如果在2005年7月20日之前进行,最多只需支付90多亿,这笔收购其实多付了50多亿。中石化当时确实觉得"贵了",收购当年,对这四家公司记入的商誉总和为76.48亿(143亿收购成本减去4公司可辨别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5年后,这笔收购到底给中石化带来了什么? 2008年,中石化首先对中原油气的商誉计提13.91亿减值损失;2010年对石油大明、齐鲁石化和扬子石化计提共62.57亿商誉减值损失。至此,4家公司76.48亿商誉全部计提完毕。 “这说明中石化觉得,要约收购的这些公司盈利能力没有达到当初的预期。后果是,中石化2008年、2010年的业绩被侵蚀了一些。”广州一位资深审计师表示。 资产减值背后的焦灼 对此,一位跟踪石油行业长达20年的资深分析人士并不认同:“这些资产其实是很值钱的,但中石化假装它不值钱。相比5年前,机器钢铁都涨价了,按重置成本计算肯定要高于现在的账面价值。从当时的环境看,143亿的收购价并不吃亏。” 事实上,这四家公司自被中石化收购以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亏损较多以外,业绩表现一直不错。以扬子石化为例,2006年-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20.32亿、29.03亿、-29.48亿、28.88亿及23.25亿。 前述资深人士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中石化出于盈余管理的需要,在业绩好的年份大洗澡,等同于加速折旧把业绩推后释放,减少业绩波动。 而资产减值的业务部门看,中石化154.45亿的减值准备主要来自化工业务部和炼油业务部,减值亏损分别为51.21亿和49.02亿,仅齐鲁石化和扬子石化就共计提了49.05亿。 对此,前述资深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石化要为自己的炼化业务受油价影响造势,从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资产巨额减值的冲击下,中石化与老对手中石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中石油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98亿,几乎是中石化707亿净利的两倍,两者相差691亿。而2009年,两者净利差距仅418.83亿。 业界将两者盈利差异的根源归结为战略定位不同。中石油长于上游勘探业务,中石化擅长下游炼化业务。在油价高歌猛进的形势下,中石油的盈利优势越发明显。 “事实上,中石化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战略定位进行修正,加大了勘探业务比重,强调产业链一体化。”前述资深人士指出。2010年,中石化勘探板块营业利润467.25亿,比去年增长225.82亿,是四大板块中盈利最大、增速最快的。 而最能体现中石化核心竞争力的炼油板块却随着油价高涨大幅下滑,2010年营业利润却从2009年的274.77亿下滑至148.73亿,下降了36%。 尽管如此,中石化勘探业务较中石油差距仍然巨大。从油气储备看,中石油探明储量是中石化的3.23倍。年报披露,2010年,中石化剩余原油可采储量2888百万桶,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6447十亿立方英尺,合计3963百万桶油当量。而中石油原油探明开发储量7605百万桶,天然气探明开发储量31102十亿立方英尺,合计12789万桶油当量。 在上述资深人士看来,这是历史定位问题所致。“国内很多勘探项目都给中石油,不给中石化。即使在海外扩张上,中石油也具有绝对优势。在老外看来,中石油首先是石油公司,而中石化首先是石油化工公司。” 而市场也毫不客气地对中石化低估值。目前,中石化市盈率仅10.4倍,而中石油市盈率为15.6倍;中石化总市值5985亿,只有中石油19285亿总市值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