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早上,吃不饱万州区分水镇黄泥村农民陈思安,重庆州区起床后就做起了每天必干的市万一件事:拿着扫帚把房前屋后及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垃圾放进100米外的垃圾理绿色垃圾箱里。 “每天上午,焚烧发电会有专门的厂倒村垃运输车来,将垃圾运到50余公里外的逼农那座专‘吃’垃圾的工厂里去。”陈思安说,圾治以前这些垃圾都是吃不饱倒在房后的坡上,天长日久,重庆州区垃圾腐烂后,市万散发出一股股的垃圾理恶臭味,遇到暴雨,焚烧发电冲刷出去,厂倒村垃还污染土壤、逼农河流,影响到长江的水质。自从有了那座专“吃”垃圾的工厂后,这些垃圾就不会危害环境了。 还未“吃饱”的垃圾发电厂 陈思安所说的那座专“吃”垃圾的工厂,名叫“万州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隐藏在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的一个小山沟里,由万州区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所建。 万州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家公司是为解决全区垃圾处理难题而引进的一个项目。工厂于2012年12月开建,2014年12月一期工程建成,并开始并网发电。 日前,记者走进这座专“吃”垃圾的工厂,只见到一辆辆加盖的垃圾运输车在厂里进进出出,却见不到运进来的垃圾。整个厂区绿树成荫,花草芬香,闻不到一点臭味。 看到记者纳闷,厂里的环保专业工程师王纪伟,把记者带到生产车间里,寻找这些垃圾的“去处”。 在一座大房子里,有一座被密封的垃圾发酵池。原来,运进来的垃圾都被送到这里,通过简单的发酵后,再通过密封的传送系统,送到焚烧炉里焚烧发电。 王纪伟介绍,目前投入运营的一期工程共有两台焚烧炉,一套发电设备。单台焚烧炉的设计处理能力是每天400吨垃圾,两台每天的处理能力是800吨,全年可处理垃圾29.2万吨,年最大发电量可达1.14亿度。 “目前一期工程还‘吃’不饱。”王纪伟说,从开始投产时的每天600吨,增加到现在的720吨,才“吃”到九成饱,万州目前还提供不了更多的垃圾。所以,二期工程再建日处理400吨的装置,要在10年后再动工。 疑问在眼见为实中消除 这座专“吃”垃圾的工厂虽然隐藏在小山沟里,可有一座高矗的烟囱,山下700余米处就是长江。焚烧发电时,排放的水会不会对长江有污染?排放的烟尘会不会污染空气? 面对记者的疑问,王纪伟主动把记者引到现场,让记者“眼见为实”。 垃圾储坑内的渗滤液,必然要排放出去。在垃圾储坑旁边,有一座专门处理渗滤液的车间。记者见到,通过处理后排到长江里的水,透明得像矿泉水一样。技术人员说,这些经过在线监测下排放出去的水,已经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这大烟囱是排放燃烧废气的出口,在燃烧过程中肯定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王纪伟说,虽然是大烟囱,但你看不到冒黑烟。这是因为采用了最先进的脱硝、脱酸处理技术、飞灰回收技术,所有的有害物质和气体,都跑不出这烟囱口。以被烟囱挡住的飞灰为例,每天就有15吨左右,这些被挡下来的飞灰,被集中送到长寿区一家有资质的无害化处理专业公司处理。 垃圾储坑内还会产生沼气等有害气体。记者见到,从密封的储坑内,有一根管子与垃圾发酵池相连。这些有害气体作为燃料,被利用起来作焚烧能源。 目前,两座垃圾焚烧炉每天会产生120吨左右的炉渣灰。这些炉渣灰里,含有从垃圾中带来的重金属,如果不经过处置,会产生二次污染。 “这也不需要担心。”王纪伟用手指着距厂仅有几百米的一片厂房说,那是与我们配套建的绿茵公司,专‘吃’我们厂所产生的炉渣。他们通过先进的提取技术,将炉渣中的铁、铝等金属分离出来后,再将炉灰卖给水泥厂作生产水泥的原料。 “其实,你眼见的只是表面的,更为实在的是,所有这些都被重庆市环保监测部门在线监测,所监测的数据还要报国家环保部门。”王纪伟说,所有的排放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控制标准》,部分指标还优于欧盟2010标准。 “吃”不饱倒逼农村垃圾治理 在万州区的乡村公路上,每天都有50多辆垃圾运输专用车在奔跑,将全区农村收集起来的垃圾,运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来。 “这座专‘吃’垃圾的工厂‘吃’不饱,倒逼着我们加快了农村垃圾的集中收集清运。”万州区市政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座工厂投入运营后,万州城镇的垃圾、包括长江清漂上来的垃圾,全都被送到厂里作为“食粮”。可是,还是“喂”不饱这个“大肚汉”。因此,从去年开始,万州区开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三年行动”,对农村存量垃圾进行治理、完善设备设施、集中收运农村生活垃圾,在全区444个行政村和126个涉农社区,建立生活垃圾的长效治理机制。 据万州区市政管理部门介绍,去年,全区就治理农村存量垃圾13.5万吨;建成了覆盖全区所有村和涉农社区通村道路沿线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并在全区39个乡镇建立起垃圾转运站,在白羊、龙沙、李河等地建起7个片区垃圾压缩站。 “到年底,全区70%以上的农村垃圾将得到有效收集清运。到明年底,90%以上的农村垃圾将集中收运。”该负责人说,力争将城乡所有的垃圾都集中到垃圾焚烧发电厂里,不让这“大肚汉”饿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