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从世界第1到101,朱雨玲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去年9月,从世成朱雨玲持外卡参加了WTT澳门冠军赛,界第己这是到朱的自她患病后时隔3年多再次出现在赛场。对于一位征战过世乒赛、雨玲世界杯和亚运会的更好老将来说,这本不算是从世成什么重量级赛事,但她却在比赛前一晚失眠了。界第己

大学副教授、到朱的自管理学在读博士、雨玲公司高管......远离球桌的更好几年里,朱雨玲不再满足于单线条的从世成生活,在不断探寻人生各种可能性的界第己同时,解锁了好几个新的到朱的自身份。如今一身西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雨玲她,不像是更好拥有7个世界冠军的前乒乓球国手,而更像是个干练的职场精英。

朱雨玲:我要读博士 也要继续享受乒乓球 (来源:界外编辑部)

对她来说,重新握起球拍,不是为了追上过去的自己,而是出于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仍然年轻的她,想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她一直记得导师跟她说的那句话:“人不能只为了看得见的东西而努力,只有努力了你才能看见东西。”



天津大学新老校区之间有将近一小时的车程,每周都会有学生往返于市中心与市郊,去上朱雨玲老师的乒乓球课。

这些学生都是业余爱好者,有些甚至是零基础,朱雨玲需要从最基本的握拍、站位教起,但她并没有什么落差感,反倒觉得这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回到了自己小时候刚学乒乓球时的状态。”

学生们热情很高,但有时会对“降低重心”、“引拍”、“瞬间爆发力”等专业术语感到困惑。慢慢地,朱雨玲摸索出了一套让他们更好理解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术语替换成了“高于台面多少公分”、“X轴Y轴”、“给一个水平冲量”。她笑称这是“学霸专用语言”。


2023年刚来到这里任教时,朱雨玲还在适应这个陌生的岗位,生怕自己出了任何纰漏。小到什么时候让学生喝水、什么时候课间休息,都要提前在本子上写好。进入第二个学期,她觉得自己对于工作流程已经熟悉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了。

“就算您输了所有比赛,回来您还是我们的老师”,听说朱老师要打比赛去了,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开导她,却戳中了朱雨玲的笑点:“回来还得给你们上课是吧。”

在朱雨玲看来,她从学生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让我挺受启发的。我打比赛的时候,他们也会充当我的心理辅导老师,用他们的知识帮我减轻压力和焦虑。”


压力和焦虑,在她复出参加澳门冠军赛的前夜,曾经突然爆发。一向睡眠质量不错的她,在那一晚没有睡好。

她用激动、紧张、忐忑三个词形容当晚的情绪:“激动的是我竟然又走上赛场了,紧张和忐忑是因为不知道要面对怎样的环境和场景,也不知道自己能打成什么样,但又很希望自己能打好。”

比赛当天,她像过去一样与教练沟通、看录像、进行赛前准备,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当她走出通道、挥手入场时,工作人员加大音量喊出了她的名字,两侧观众席传来了熟悉的加油声,那一刻,复杂的情绪终于汇聚成眼眶间的泪水。她顶着内心的波澜起伏,给了所有人一个微笑。


“从来没想过能再回来打比赛,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1/8决赛,朱雨玲输给了王曼昱——她患病前的最后一场国际比赛也是对阵王曼昱,这让她在赛后感慨万分:“感觉像是老天爷在告诉我,我从来没有离开过。”

5岁开始打乒乓球,12岁进入省队,15岁进入国家队......在25岁之前,小小的乒乓球台几乎是朱雨玲的整个世界,比赛与训练填满了她的日程表,人们说她是天才少女,是未来国乒的领军人物。她的人生道路仿佛已经被提前铺好,直到那场意外突然降临。


2021年9月,朱雨玲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好在这个肿瘤是良性的。

其实早在这之前2年,她就已经感觉到身体状况不佳,只是为了每个运动员都梦寐以求的奥运会,她一直咬牙坚持到了东京周期,最后还是在重要的奥运模拟赛前倒下了。


“能够代表自己的国家参加奥运会,是每个运动员职业生涯最完美的事情,所以我当然是有遗憾的。”

但她觉得遗憾本就是人生常态,重要的是永远向前走。

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她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思考、规划以后的生活。手术康复后,她没有回到赛场,而是选择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读博士。

这并非她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当运动员的时候,我的知识体系比较单一,所以一直向往着去高校深造。其实运动员很多时候被逼无奈,只能早早放弃学业,并不是我们没法学。”

她仍记得面试官当时向她抛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来读博士?如果不能毕业怎么办?

而她给出的回答是:“我不在乎能不能毕业,我只想在这里找到全新的自己。我是来找答案的,不是来读文凭的。”


2023年9月,她在里斯本进行了全英文开题报告答辩,这对她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虽然小时候学过一些英语,可以进行日常交流,但写博士论文是另一回事,有很多语法和专属词汇。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背,吃饭的时候在想,早起、睡前也要去看。因为这个没有任何捷径,不是你看过一遍就能记住的。”

她所研究的方向偏向于自我管理,而她自己就是一个现成的研究样本: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也要兼顾大学老师的工作,还要抽出闲暇的时间去参加比赛,她说自己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怎样高效地利用时间。

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我们很好奇运动生涯已经算是成功的她,为什么要在转型后把自己逼得这么紧。


但朱雨玲觉得,她根本没有在逼自己,而是享受着这种忙碌的状态:“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吧,有的人觉得平淡度过一生也很好,而我选择了折腾自己,想去多尝试,不想浪费每一天的时间。”

导师的一句话,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最擅长的就是乒乓球,但他却跟我说‘你搞不好是被乒乓球耽误了’”

“这句话给了我力量和信心,让我觉得我不是只会打乒乓球,我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10月份,朱雨玲前往意大利撒丁岛,参加WTT卡利亚里支线赛。出发之前,她花几天时间做了详细的旅游攻略,打算去看看那里的果冻海,为此她特意研究了一下从老城区怎样坐船上岛。

以往去世界各地打比赛时,根本没时间去欣赏风景,但如今她不再是一名全职运动员,自然不需要把时间都花在比赛上。“想的是打个一两天就没事了,然后就可以去玩。”


这个曾经排名世界第一的选手,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现在的世界排名是多少。她把参加比赛当成是匆忙生活中难得的松弛与调剂,她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带着球拍看世界”。

但这份旅游攻略最终没有派上用场——带着打一场算一场的简单想法,她一路打进了决赛,时隔2289天再次赢下了国际比赛冠军。

而这并没有改变她对自己当前竞技水平的认知:“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太快了,就算我恢复到和以前一样的状态,在这个时代也是没法打的。”

复出参赛,她没想过要重返巅峰,只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尝试:“就是想更新一下自己的技术和对乒乓球的理解,看看自己还能打到什么水平。”


“我还能做些什么”,朱雨玲这几年一直在追寻问题的答案。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朱雨玲觉得,过去作为职业运动员的经历,仍然对自己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我们是特别有目标的一类人,总想着要挑战自己,要做些什么。”

与过去不同的是,她的目标不再限于赢下一分、一场比赛、一个冠军,而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她认为,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已经做得比自己预期中更好,也比任何时候都能更清醒的看待自己。

但她并不觉得走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我爸妈已经50多岁了,都还没听他们说‘够了’,我还这么年轻,将来的事谁说得定呢?人就活这一辈子,为什么不多去试试。”


最近,朱雨玲参加了一项公益活动,带着一群家庭条件困难、或是存在生理缺陷的孩子坐飞机。当飞机起飞时,从未坐过飞机的孩子们第一次平视蓝天,兴奋的欢呼声响彻整个机舱,这一幕让朱雨玲有些感动。现在的她,何尝不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渴望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孩子呢?

那个答案到底是什么,对她来说也许根本就不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