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山西省钢铁企业将精简至10家以内

建材网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铁企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的崛起,全球产业格局快速调整。精简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山西省钢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铁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世界经济的精简发展。总体上看,山西省钢世界经济保持了低速增长的铁企态势。

全球钢铁产业的精简发展也在此起彼伏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美国、山西省钢日本、铁企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入了产量下降,精简质量提升的山西省钢发展阶段,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产量快速增长阶段。铁企2012年,精简全球粗钢产量14.2亿吨,生铁11亿吨。

我国是世界钢铁工业大国,钢铁产量已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靠前位。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7.17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50.5%,生铁产量6.58亿吨,占世界生铁产量的59.8%。

钢铁工业是山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的生产企业200余家(包括矿山、压延加工等),其中:钢铁年产能100万吨以上的企业21家。主要产品有:不锈钢板材、普碳钢板材、螺纹钢、线材、棒材、H型钢、硅钢、带钢以及不锈钢管材和普碳钢管材。

生产能力为:铁矿石8600万吨,铁精矿产能2700万吨;炼铁产能5600万吨;粗钢产能4300万吨,其中不锈钢产能300万吨;钢材产能4200万吨。主要生产装备有:炼铁高炉容积在400m3以上的75座,其中1000m3以上的高炉19座,400m3~990m3的高炉56座,全省高炉总容积约55000m3;炼钢转炉容量在30吨以上的共68座,其中,容量在100吨以上的11座,容量在30~99吨的57座,全省炼钢转炉总容量约4100吨;各种连铸机44台套,轧材生产线38条。

我省发展钢铁工业具有煤、焦、电、铁矿等较好的资源优势。依托能源和资源优势,我省钢铁工业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大幅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拥有全球较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不锈钢生产企业,不锈钢、建筑钢材、H型钢材、硅钢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2012年,全省粗钢产量3888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5.43%,在全国排第5位,其中不锈钢产量311万吨,占全国不锈钢产量的19.23%,在全国排第1位;生铁产量3810万吨,占全国生铁产量的5.79%,在全国排第5位;钢材产量3798万吨,占全国钢材产量的3.99%,在全国排第6位;全省钢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335.46亿元,实现利税116.51亿元,实现利润40.91亿元。

2012年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约545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的35%左右。列入全省双百重点耗能企业的50余家钢铁企业,2012年万元产值能耗平均为1.93吨标煤;吨钢综合能耗为661千克标煤。能源消耗与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兼并重组进展缓慢。我省中小钢铁企业较多,随着近几年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落实,大部分独立的炼铁企业逐步向铸造行业延伸,但钢铁联合企业依然有28家之多。企业布局散,生产规模小,兼并重组进展缓慢。

矿山产业发展滞后,原料保障体系脆弱。我省矿山开采业发展滞后。近几年,矿山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依然处于规模小、结构散的状态。全省钢铁联合企业中仅有太钢集团、中钢集团、常平集团、海威钢铁公司等少数企业具有自备矿山,除太钢集团的铁矿自给率在60%外,其余企业的铁矿自给率不足30%。而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铁矿生产基地,原料基本上依靠外购,特别是对进品铁矿的依赖性较大。多年来,全省年需用矿石量的55%左右依靠进口,原料保障体系不稳定。

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单一,能耗较高。近年来,我省钢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国内外钢铁行业的整体情况相比,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依然较低,工序配套不够优化,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尤其是独立的炼铁企业延伸铸造生产的工序配套差的问题更为突出。总体来看,我省钢铁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能耗较高,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企业管理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全省钢铁企业中除太钢集团、长钢集团是老的国有企业,其余大多数企业是新兴的民营企业。这些新兴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产业基础较弱,管理机制不健全,职工素质和技能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有的核心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技术指标水平较低,盈利能力和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分享到: